大秦帝国-官方网
昵称: 密码: 会员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新闻 影视 图书 旅游 互动 下载 大秦文化 产业开发 投资项目
[国家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
更新于:2009/8/25  浏览:9198次  [打印]  [关闭]

 

  稷下学宫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士养士发展而来的,但却有别于用士养士,是有教师有学生 ,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官立 高等学府。
  但稷下学宫是一所特殊形态的学校。从隶属关系和经费、设备、教师地位、待遇等情况看,它是典型的官立大学,齐国的最高统治者直接参与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直接拨给教育经费,创办校舍,提供授徒讲学的一切便利,教师的聘任、包括给予教师以上卿、卿、上大夫、大夫等的头衔、俸禄等都充分地体现着官学的特点,是对西周奴隶制官学教育中的许多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但从稷下学宫的构成要素来看,其基本组织成份是各家私学。它是由儒、道 、法、阴阳、名等各家私学所组成的,各家来去自由。所以,赵一民先生说稷下学宫是“官 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是比较恰当的。
  从办学性质来看,稷下学宫是官私合营的,其在办学特点上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官学和私学 的许多特长,兼具官、私学的优长于一身,形成了如下特点:
  
  一是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

  在春秋战国这一政权纷争迭起,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此消彼长的特殊年代里,许多诸侯都意 识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因此纷相用士养士,在用士养士之风大兴之时,齐国 的田氏政权养士最多,据说田成子任齐相国之时,不仅继续推行田氏争取民众的方法,用大斗借贷 ,小斗收进,而且节衣缩食,养了一大批士,韩非说他“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 取二制焉,余以衣士”。这是田氏政权能够取代姜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稷下学宫产生、 发展的重要历史渊源。操办稷下学宫的历代齐王继承其先祖的光荣传统,尊师重道,给稷下先 生 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一般来讲稷下先生官职的高低、俸禄的多少将随其学 术水平、个人的名望资历,以及带徒弟的多少等多种因素而定。
  淳于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第一批教师之一,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功不可没,被称为“稷下之冠 ” ,他被立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事”。淳于髡进进出出稷下学宫也 是“后车数百乘,从者数千人。”
  孟轲和荀子被列为卿,孟子进进出出稷下学宫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荀子在稷下学宫中曾三为祭酒,成为公认的学术领袖。
  还有许多知名学者被列为上大夫和大夫的,比如仅齐宣王时就有“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此外,还有“数百千人”被列为大 夫 和学士的。凡被列为大夫者,政府皆为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据说田骈 被 列为上大夫,齐国为其“资养千钟,徒百人”。按照当时薪俸标准核算,千钟已经超过了一 般封建官僚的标准。
  不仅教师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而且徒随师贵,学生的待遇也依教师的身份而定。
  由于采取了尊师重教,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这样的管理举措,使齐国在与其它诸侯国争夺士地的挑战中明显地占据优势。这在齐国的兴盛时期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本国人才的外流,而且还络绎不绝地吸收天下名士来稷下讲学,使稷下学宫成为人才荟萃的场所 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二是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稷下学宫的基本成份是由各家私学组成的,它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发扬了私学的优良传统,即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所谓兼容并包就是不分国籍、学派,广招天下贤士来稷下讲学,这就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和进行广泛的争鸣。据史料记载,在诸子百家中 ,未游学稷下的只有墨家、农家和纵横家。墨家学者讲苦行济天下,稷下学宫中教师很高的 政治 地位与优厚的生活条件与墨家私学的教义相悖,所以墨家学者在此不驻足。农家的许行主张 自耕自食,不学治世之道,所以亦远离稷下。纵横家的苏秦、苏代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功名利禄,也不以稷下为念,而其他各派学者,几乎都云集在稷下学宫,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授徒讲学,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着自己的学派。比如游学稷下的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孟轲 、荀子学派的荀况,还有著名的儒者徐劫和鲁仲连。有道家的宋餜、尹文、环渊、接予、季真、彭蒙、慎到、田骈。有阴阳学派的邹衍、邹忌。还有“学无所主”,即不属于任何一派 的淳于髡等。
  所谓来去自由是指凡是游学于稷下的学士,不管是集团还是个人,都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止 ,而且还欢迎去而复归的。主持稷下学宫的齐国统治者不给稷下师生任何限制,让他们自由 地出入于稷下学宫,自由地穿梭往来于诸侯之间,将有利于学宫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繁荣。
  稷下学宫所奉行的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方针,还表现在在稷下学宫求学的学生们的自由选课上。在稷下学宫求学的弟子不囿于听自己老师的课,而是可以自由择师听课,这就打破了学派之间的森严壁垒,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大了知识领域,对活跃和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兼容型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稷下学宫定期举行“期会”,即学术讨论会,这种“期会”不仅教师可以自由出席辩论,学生也可以自愿参与质疑辩难,其结果是使稷下的高材生始终居于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极大地提 高了教育质量。(

  三是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稷下学宫在奉行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方针的同时,对学术上的分歧采取着百家争鸣 ,鼓励自由辩论的方式来求同存异。
  稷下学宫创办前期,正值齐国封建制度刚刚建立之时,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成熟的理 论 观点还尚未形成。齐国统治者急切地寻找着适合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成熟的理论观点问世 ,以满足其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并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尤其是在齐威王、齐宣王 和 齐餉王的前期,尚有强烈的“王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积极鼓励稷下师生进行各种各样的 学 术探讨,不给稷下师生以任何政治压力和限制,开明的齐王深知,各家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各异,但“皆有所长,皆有所用”,齐王可以在争鸣中择善而用。
  同时,游学于稷下的许多学者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政论家和雄辩家。他们一方面坚持自己学说的独立体系,力图说服齐王奉行其道;另一方面,在辩论中又善于发现其他学说的缺点和不足,以理服人。
  在稷下学宫的争鸣与论辩中,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特殊才能的雄辩家和政论家,如被称为 “谈天衍”的邹衍、被称为“雕龙忌”的邹忌、“天口骈”的 田骈以及“一日服千人”的田巴等。
  稷下学宫中各家各派辩论的范围之广,论辩次数之频繁,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于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不仅不同学派之间在辩,相同学派内部也在辩;不仅先生与先生辩,学生与学生辩,先生与学生之间也在辩;不仅学宫内部在辩,而且学宫内部的师生与齐国的统治者之间也在辩。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 起了人们对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等问题的广泛的思考。比如 孟子与告子之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辩论,就揭开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问题研究、论争的序 幕。
  据称,在稷下学宫中最典型的辩论是鲁仲连与田巴之辩。
  田巴是名家学者,能言善辩,他“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
  鲁仲连是儒者徐劫的学生,年方十二,人称“千里驹”,他认为田巴夸夸其谈,不务实际, 面对 齐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却提不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来,因此直接登台与田巴交锋。 鲁仲连难田巴:
  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失,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 万,聊 城不去,国危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 勿复言。
  鲁仲连的一席话把人们从抽象的理论思维拉回到对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去了,从而 折服了田巴。此次论辩结束后,“田巴终身不谈”,以后投笔从戎,做了齐将。田巴是先生 ,是 名家学者,鲁仲连是学生,是儒家后学,田巴与鲁仲连之辩,既是名家与儒家之辩,也是先 生与 学生之辩。孟子还多次与齐国的最高统治者齐宣王进行辩论,经常使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 ”。
  稷下学宫的师生们视学术辩鸣为天经地义,是学术繁荣发展之必然。当有人说孟子好辩时,孟子曾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荀子更说:“君子必辩。”孟、荀道出了百家争鸣的机关之所在:辩则兴,不辩则亡。学术的问题越辩越明,可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战国末期,随着各个诸侯国封建化过程的相继完成,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形势的明朗,人们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出现了趋同的情况,达成了某些共识,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所进行的百家争鸣则有别于其前期,各派学者在学术辩论中开始更多地吸收、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观点,以使自己学派的学术观点更丰富、更成熟,因此出现了吸收各派学术思想之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如《吕氏春秋》、《管子》和《荀子》,尤其是《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之作。

  综上,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高等学府,而且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是在战国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丰碑。它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培养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伟大历史名人,如荀况、淳于髡、邹衍、田骈、鲁仲连等,而且还表现在产生和发展了许多新的学派,如儒家的荀子学派,道家的黄老学派和阴阳学派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稷下学 宫做为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杰出典范,其教育教学上的优良传统却始终保留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之中,两汉之际的太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在近现代,蔡元培先生改造北京大学,亦吸收了稷下学宫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和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下一条:[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求贤令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相关链接
陕ICP备18004026号 至尚互动
大秦帝国官网,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秦帝国》电视剧,作者孙皓晖,大秦帝国官方网站,秦文化产业,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西安临潼大秦帝国影视基地,大秦帝国连环画,曲江旅游|西安至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至尚互动)|Zenith 至尚视觉 策划/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