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欧亚经济论坛文化分会今日开幕


“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世界做出了卓越榜样” 塔吉克斯坦文化部部长 阿斯罗里·米尔左绍赫鲁赫
第一次来到西安的塔吉克斯坦文化部部长阿斯罗里·米尔左绍赫鲁赫对日后几天在西安的行程充满期待,“西安是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感谢欧亚论坛给我这次机会来到这座历史名城。俗话说,要想感受现代的中国,请到北京;要想感受未来的中国,请到上海;但要想感受最传统和古老的中国,请到西安。我希望在日后的几天,能有更多参观西安历史古迹的机会。”
阿斯罗里·米尔左绍赫鲁赫表示,塔中两国都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古丝绸之路时期,两国文化对于增进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文明对话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两国再次向对方敞开了胸怀,“文化没有界限,是连接各国友谊的桥梁,这些年来,两国文化交流以举办文化界、文化周等多种形式展开,而此次欧亚论坛,同样将更进一步增进塔中人民的相互沟通,促进双方在未来对彼此的认识。我也希望今后能在塔吉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更多的看到中国朋友的身影。”
他表示,西安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也在保护自己的历史遗藏和文化遗产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榜样,因此希望在此次欧亚论坛上关注对遗产保护方面的议题,“塔吉克斯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致力于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国、西安在守望、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是我们的榜样。”

“和谐发展是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核心”
哈萨克斯坦文化部副部长 捷列巴耶夫·噶吉
我非常喜欢西安,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非常好,西安是一座漂亮的城市,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看起来很快乐。
西安是一个古老和现代的综合体,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都非常好,宽宽的路,听说刚刚开通了地铁,这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虽然目前西安仍然处在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时期,但已经看到这个古老都市焕发出的新的光彩。优先交流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西安这座城市从唐朝开始就与哈萨克斯坦有着良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新世纪更应该在这种共识下,大力发展双方的文化事业,我知道近几年已经有不少的哈萨克斯坦文化方面的学者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希望这种交流能够持续下去。
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涉及到很多层面的问题,但总体的要求应该是以和谐发展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西安特别是曲江新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参观了他们的一些建筑,他们有着先进理念,能够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人居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西安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与信息部经济局局长 艾尔杰什别克·科努什巴耶夫
这是科努什巴耶夫第一次来西安,他说他对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安一直心存向往。“第一次来到西安,在曲江宾馆附近转了转,觉得在西安不仅处处可见文化和历史的景点,不仅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都,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经济、能源、教育、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发展的很好。”
谈及西安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特别是曲江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时,科努什巴耶夫说,“我认为,西安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城市,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应该凸显它的历史文化特点,张扬自身的文化魅力,在城市规划上也应该注意到它应有的文化品质,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我觉得西安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发展的很好。”
对于这次欧亚经济论坛,科努什巴耶夫表示:欧亚经济论坛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吉尔吉斯斯坦也有类似这样的论坛。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更好的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共同繁荣。

“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民族和国界”
土库曼斯坦国家文化中心主任 杜尔德耶娃·土瓦可比比
多年前我来中国,在兰州参加完一个会议后到西安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个世界奇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受邀再次来到西安,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快速发展,这里的人民依然是那么热情、友好。
文化和精神的交流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国界的,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文化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没有障碍的,我希望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的交流,不仅是政府高层的互动,也应该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刻交流。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制高点,我希望能把更多的土库曼斯坦文化带到西安,也希望有更多能够具有陕西风格的文化传播到土库曼斯坦去。
西安是一个内陆城市,目前正处在高速的发展当中,所以有机会吸收很多国际的先进经验,这都体现在这个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之中,因此也值得我们学习。

“ 用数字网络技术保护文化遗产”
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梅西亚·加西
梅西亚·加西对中国的认识已超过20年,在他眼中,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变化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城乡界限模糊,城市外来人口增多,城市间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都会导致文化环境的变化,所以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让人们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融合,以及保留特色文化遗产。”
梅西亚·加西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古建筑、古街道,还包括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的保护。波兰这几年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通过这些技术,尽可能完整地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比如一个稀世珍宝,如果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移动或者触碰,而又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进行全方位360度的数据采集,这就需要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字显示三个过程,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历史遗存丰富,除了博物馆,在图书馆、研究所等场馆的数字技术应用,也非常有市场。”
梅西亚·加西因此对将在欧亚论坛讨论文化分会的“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文化服务”议题,表达了极大兴趣,“这些年,我见证着中国的数字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中国正在吸取国际上最优秀的科技,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己的数字化文化建设。”

“发展公共文化
是历史责任,也是国际责任”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 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
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是一位十分和蔼、健谈的白俄罗斯人,尽管语言不通,但是谈起中国文化来,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还是很有兴致。他说自己这次来西安,行李包中就放了一本关于秦始皇的书。说起秦始皇,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对他的历史功绩如数家珍,他说:“中国有两个人让我十分佩服,其中一个就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孔子。”
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五年前曾经来过西安,当时是参加一个关于历史文化的研讨会,会议间歇他去参观了兵马俑。他说,他参观过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唯独兵马俑博物馆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确实是震惊世界的奇迹。
“那一个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想不到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么庞大的军力。”从那之后,维切尔·谢尔盖·弗拉基米洛维奇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年也看了很多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他觉得中国文化非常悠久,长达五千年,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对白俄罗斯非常有借鉴价值。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时,他说,在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公共文化的发展,现今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责任。

“让世界公共文化建设合作更密切”
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 托马斯·波姆
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托马斯·波姆是第一次来到西安,对于这座城市,他向往已久,“每一个与文化有关的人都会对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充满情感,而到这里的每一眼都让我很欣喜——它的文化环境非常棒。”
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托马斯·波姆对陕西的图书馆建设也很有兴趣,“如果时间足够,我一定会去陕西图书馆和西安图书馆去看看,我曾去过中国国家图书馆,那里的藏书和图书馆设计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期待这座古老城市的图书馆能带给我新的惊喜。”
此次参加2011欧亚经济论坛文化分会,托马斯·波姆将在分会上做主题“公共基础测试和图书馆”的发言,对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建设领域进行自己的研究阐述。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同样表达了对此次文化分会的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交流,让各国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合作更为密切。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在这些年中得到了持续提升,如何让人民拥有更广阔的去渠道接触文化,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化管理学者正在致力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可能,我还希望与中国有关文化人士进一步交流,希望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捷克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料共享上能有更多合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链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立陶宛国家图书馆馆长 雷诺达斯·古达斯卡斯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不过,以前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西安的有趣的故事。所以,一直都很想去看看兵马俑、大明宫等,但由于时间紧只能在附近转转,感觉这里的建筑都非常漂亮,非常壮观,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来西安多住几天。
此次,我来西安参加欧亚经济论坛,将做关于欧洲方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言,我觉得不论是图书馆、还是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都应该跟上时代发展,完善自身的数字化体系。
我认为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非常重要。它有着普及教育、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的作用,既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也是链接着历史和未来的重要纽带。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西安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留历史文化的特色,将遗址保护展示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美融合方面作出了表率。当然,在拥有着宏伟的建筑外观的同时,一些公共文化场所或文化广场的“软件”建设上应凸显体验、服务、享受的功能,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让市民能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西安,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
得到了充分发挥”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 张建新
西安这座城市有着宽阔笔直的街道,令人目不暇接的高楼大厦,仅从外形看,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并无太大差异,但真正停下来仔细阅读这座城市,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西安特色是不可取代的,也是我们必须坚守下去的。西安曲江发展的非常迅速,在这里我能看到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公共设施正在赢得更多市民自发的参与,满足了大家的文化需求。”
西安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就,将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古都西安拥有非常令人骄傲的遗址,比如兵马俑、半坡遗址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大明宫遗址改造保护使得道北棚户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西安公共文化的特征。”

“城市真正的价值是文化”
上海图书馆馆长 吴建中
城墙、大雁塔、小雁塔,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这些随处可见可感受的文化符号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西安。西安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世园会在西安的举办更是提升了西安在国际上的能见度。
过去我们单纯注重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终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就是文化,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同样是对文化的思考。城市真正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重文化的城市才是智慧的城市,西安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站在现在的起点看未来,西安绝对是一座希望之城。有前瞻性的西安人充满智慧,他们知道怎么将这座城市的原动力,也就是文化使之更好地发展。
一个地区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博物馆,它更具备文化内涵和符号价值。
欧亚论坛首次设立文化分会有着独特的意义,经济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不能忘记了文化的发展。重视文化,经济才可能更快速发展。此次西安曲江新区承办文化分化,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本。

“加大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力度”
陕西省图书馆馆长 谢林
对于本次欧亚经济论坛的议题,谢林馆长觉得非常有价值。“中国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体系不完整,与国外比起来还很不成熟,所以与国际的交流很有必要。”
当记者问起他对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杭州图书馆馆长向流浪人员开放的做法的看法时,谢林直言不讳,“我觉得做得很好,图书馆最初的作用就是向底层人民普及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况且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知识和选择知识的权利,图书馆向流浪人员开放有何不可?”
谈到中国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谢林说,“国家级、省级的图书馆已经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还很不够,今后应当大力发展街道办、乡村图书馆,真正的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公共服务作用”。

“西安是‘文物功能化’
做的最好的城市”
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王列生
王利生教授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与国外相比,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更法制化,一个更行政化。”他表示,如果当博物馆、图书馆这些公共文化单位的建设与运营过于行政化,那么必将导致它们的“群众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发挥,“比方说,国内的公共文化单位往往缺乏预算保障制度,这就导致了它其后运行的非正规化。”
也正因此,王在欧亚论坛上尤其关心“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一议题,“公共文化管理在国内并不为人熟知,但在国外,这是一门发展已相当成熟的学科,因为它关系着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这些大型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希望这次论坛能够让国内城市的相关理念也有所提升。”
王利生认为,“在国内,西安是把‘文物功能化’做的最好的城市之一。其中有西安文物资源丰富的客观原因,但不能否认,大量的国际游客也在‘逼’着西安的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上花了大功夫,所以我对西安曾提出的打造‘博物馆之都’的理念是有信心的,也希望这座城市能够引领国内博物馆管理运行,做到管理的长效化、法制化、规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