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官方网
昵称: 密码: 会员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新闻 影视 图书 旅游 互动 下载 大秦文化 产业开发 投资项目
[转载]《大秦帝国》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来源/作者:孙皓晖  更新于:2011/1/8  浏览:4891次  [打印]  [关闭]

 

  转载说明:这是网友公士或发表在“新大秦帝国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平和、客观,分析深刻,对作者的创作理念也有非常完整并且到位的理解。我以为,这篇评论文章有助于读者朋友相对全面、相对客观地了解与理解《大秦帝国,故此转载在这里。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地缺乏真正的论战精神——那种将批评者自身置于建设者之列的论战交流。新大秦帝国网站的诸多骨干网友,以年青一代新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立起了人文新时代的希望。
 
  《大秦帝国》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公士或

  《大秦帝国》(以下简称《大秦》),共6部11卷,504万字,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在2009年3月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居长篇小说组第二名。作者孙皓晖,为写作此书耗时16年,所做的文史准备与研究,更是历经30年……

  然而,《大秦》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了争议。支持者反对者众说纷纭。那么,《大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老读者,一直想理清楚的问题。有人将这部作品定性为替暴君暴政唱赞歌的书,并以“社会良心”的名义大加挞伐。这是否属实呢?我认为,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得先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选择历史素材的标准是什么?第二,这部作品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不弄明白这两点,就想当然的下结论哇啦哇啦地展开批斗,显然不是一个成熟清醒的治学态度。

  秦帝国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传统形象在弄清上述两个问题之前,还是先回顾一下大秦帝国给世人留下的传统印象。

  秦,是中国一个极为特殊的文明符号。当世界将秦兵马俑视作中国文化的名片发出啧啧惊叹时,我们却对这个字眼评价不一。因为,秦人、秦军、秦国/秦朝、秦文化/秦文明,在中国历史的主流评价中,历来被视为暴政与穷兵黩武的化身。正如《大秦》作者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总体创作阐述》中所说的那样: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

  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

  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中,对秦帝

  国的描述更是卤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

  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

  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

 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

 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

 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的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

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

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

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的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

却依旧如斯……”

 

  从古至今,人们从特定的意识形态出发,将秦贬得体无完肤,甚至连某些军事领域对秦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受到暴秦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这个主流定性的基础上,仍有一些局部肯定的声音。比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候。”又如水利发展史上,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都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古代科技活化石。还有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种种文物,更是让人们对当时的科技水准惊叹不已……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将种种歧见做了巧妙的整合:秦统一是莫大的历史功绩,但秦也的确是穷兵黩武的暴政国度。反映这种评判的,还有各种关于秦的文学作品。比如桂剧《灵渠长歌》将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高度肯定了史禄及秦军将士还有百越民众开山凿渠完成大一统的历史功业,但另一方面仍念念不忘将秦始皇及秦朝塑造成暴君暴政的反面典范……

  这就是秦的历史形象最有趣之处——在政治文化经济的层面多被否定,在实用科技等领域多被肯定,在军事法制等方面则是观点对立争议不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秦朝的速亡,二是因为一个尴尬的历史事实——大秦帝国是原生文明时代历史使命的最终完成者!

  最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用作者的话说,那是中国的原生文明时代!“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孙皓晖)”可不幸的是,恰恰是这个人们心中面目狰狞的国度,在原生文明时代的滋养下创造出许多文明奇迹,并完成了“从青铜文明到铁器文明、从隶农贵族经济到自由农地主经济、从联邦制国体到中央统治国体”的关键的历史文明大转型!秦朝创建的大一统文明体系,是春秋战国几百年探索碰撞整合的最终成果。虽然不能说这个成果是完美无暇的,但这是对后世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按理说,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国度,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

  可事实上,这根本改变不了秦在世人心中的不良形象。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博大精深,但对于秦国这个战国大争的最终胜利者,很多人更愿意下意识的将其看作华夏文明的异数。反映秦代故事的历史作品并不少见,但其中的秦大都仍是那个让人费解的矛盾综合体。人们惯于从山东六国的视角去痛斥秦虎狼带来的毁灭,又为山东六国政治不如秦国清明、军队难以抵挡秦军铁蹄而痛心疾首。最后只好满怀黑暗吞噬光明的悲愤与不甘,为战国留下的废墟哭泣。为了表达对“暴秦”的控诉,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张冠李戴的孟姜女传说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是的,有些人不愿意正视秦国,不愿去真正认识秦国一百五十余年来不断变强的根本原因,只一句暴政不可长久的批判草草了事。

  近些年来,甚至有一群人变本加厉骂秦骂得很起。他们有的推崇汉唐的热血,有的推崇山东六国的灿烂文化,有的绝对崇洋;尽管举起的批判武器不同,但在对待“秦”这点上都殊途同归。在他们眼中,秦不仅暴,而且一无是处。秦国的尚武精神,被他们说成野蛮;秦国的法制,被说成极端专制;秦国的农战国策,被说成军国主义;秦国创建的大一统文明框架,被说成是导致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原地打转没有进步的劣根;秦国不拘一格放眼天下的用人方针,被说成是短视的功利主义行为;秦国对实用科技的重视,也被说成是让人民沦为只懂技术没有思想的机器;对于秦国能战胜六国统一华夏,他们不约而同地解释成野蛮战胜文明,而且充满了偶然性……

  以上种种,无不表明了一件事——

  秦是中国最复杂、最具争议、最易遭口诛笔伐、历史地位最微妙的文明符号!

  由此可知,任何试图全面肯定秦国与秦文明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惯性。于是乎,《大秦帝国》自问世以来,就注定了要遭受接连不断的非议和抨击。因为,这部历史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与传统说法(还有新的成见)完全不同的大秦。作者在小说序言中对秦的定性让人震惊——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他断定“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他还称秦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相对完整的法治时代,秦之前是礼治时代,秦之后是人治时代……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选择历史素材的标准

  上述说法都涉及到本文开头的第一个问题——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选择历史素材的标准是什么?

  为了不歪曲作者的原意,犯某些评论者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常见错误,我尽量用作者原话来说明作者初衷:

 

  “《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没有新的文明史观,就没有这部作品。”

  “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最主要的问题是两方面:一是创作理念的阴谋化、卑俗化,二是历史观

 的陈腐性。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譬如学问功夫等,但不是主要的。历史小说的轴心内容,在于政

 治生活。而我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太阴谋化了,太卑俗化了,无阴谋权术不成政治,无宫闱密事

 不成人物。这样的历史小说,完全是作者基于所谓“发掘人性的阴暗面”的理念导致的,也和我们

 这个时代对政治的阴谋化理解有关。至于历史观方面,大体都是两千多年来熏成的儒家理念,很缺

 乏高端文明时代的视野。”

 “国家的文明话语权,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学界能够对世界清楚地说出自己国家文明的基本方面,

源流演变、发展阶段、时代定位、民族生存经验等。这种基本方面,不是以往我们依据西方理念所确

定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阶段划分,而是我们文明的源头性质、核心价值观、民族

精神、政治文明传统等等最底色的东西。”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正源,都有文明锻铸成型的那一个历史时代。但是,只有中国文

明的源头是极其特殊的。中国文明不是一次锻铸成型的,而是历经六大时代,夏、商、周、春秋、战 国、秦,六次历史跨越,才在秦帝国时代锻铸成型为一种凝聚力最强的统一文明体系……此后,中国

古典文明最终成型,历经两千余年没有变化。很清楚,秦帝国时代,只有秦帝国时代,才是中国文明

的正源。”

  “关于中国文明史的若干基本问题,《大秦帝国》都涉及到了,而且都作出了回答。”

  “《大秦帝国》如果能激起观众对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的重新思索,对‘大争精神’和‘阳谋’

风格的重新审视,对中国文明正源和秦帝国千秋功罪的重新评说,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这几段话不是小说中的原文,而是孙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点:

  第一,作者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激起观众对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的重新思索,对‘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的重新审视,对中国文明正源和秦帝国千秋功罪的重新评说”;

  第二,作者反对“创作理念的阴谋化、卑俗化”和“发掘人性的阴暗面”的历史观;

  第三,作者在尝试以高端文明的视野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明,力图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展现大秦帝国所处的“文明锻铸成型的历史时代”,并借此回答了关于中国文明史的若干基本问题。

  由此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为了从中国原生文明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作者选择历史素材的标准是新的文明史观(即后面将说到的历史主义文明价值观)。以新的文明史观重新解读先秦历史与华夏文明,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对历史文明的新认识,作者从战国历史中提炼出了时代精神以及先秦人的思想作风,并据此为取舍史料记载和进行文学虚构的准绳,整理出《大秦帝国》的故事框架——这就是作者坦承的精神本位的真实含义(显然,这跟某些人口中的鼓吹专制粉饰暴政让人民充满奴性完全不搭调)。

  《大秦》的精神本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高度认同中国原生文明时代,并以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为精神圣土。

  孙先生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总体评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与其他文明寻根者不同的是,孙先生选择了中国原生文明锻铸成型的那个历史时代——春秋战国秦三个时代(主要是后二者)作为探索方向。“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孙皓晖语)”因了此故,整部《大秦》不遗余力的歌颂了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力和独立自主、自由奔放的时代精神。认真读过此书的人,都不难察觉孙先生对整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崇拜之情。

  其次,超越传统的暴秦论,还原大秦帝国刚健质朴的本来面貌,并根据历史主义原则重新评价秦文明的功罪是非。
  作者之所以拿秦帝国作为故事主体,归根结底源于对原生文明时代的崇拜。作者将那个时代的主流精神总结为八个字——强力竞争,强势生存!总之,战国七雄、百家诸子、天下士民,无不在风云激荡的铁血大争中寻找求变图存之道。大秦帝国的兴亡生灭,不但贯穿了原生文明时代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还最集中的体现了当时华夏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她在原生文明时代的滋养下创造出许多文明奇迹,并完成了“从青铜文明到铁器文明、从隶农贵族经济到自由农地主经济、从联邦制国体到中央统治国体”的关键的历史文明大转型!由秦朝创建的大一统文明体系,是春秋战国几百年探索碰撞整合的最终成果。

  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巨大的历史落差,造就了秦之形象的扭曲模糊。正如前面所说,世俗不愿正视这一点,甚至千方百计地贬低秦统一的作用。但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否定秦国这个战国精神的最典型代表,矮化秦国在战国大争的成就,事实上也大大贬低了包括山东六国在内的整个战国文明!要知道七雄之争实际上是七种不同政治文明的残酷较量。试想一下,那些不能在数百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全面较量中笑到最后的政治文明,就算理论上尽善尽美,又怎能承担起一个民族的未来?若将秦剔除出华夏文明,就等于是抽去了战国最坚强的那根脊柱。那样一来,整个原生文明只不过是在历史考验下不堪一击的温室弱苗。

  这样脆弱的文明,又有多少真正的借鉴价值?

  因此,孙先生抛弃了传统的暴秦思维定式,将秦文明视为战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充分肯定其对华夏发展史的独特贡献。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秦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将秦国兴亡的内在原因做了系统地推演,并透过秦国的故事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锻铸过程。从这六部书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历史的成败教训,还能感受到我们早已淡忘的一些优秀品质——华夏先民积极进取、求变图存、推动历史发展、创建博大文明的精神风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将这种战国风骨一股脑的贴上秦国标签,更没将六国脸谱化。在书中,每一个战国诸侯都有令人称道的奇迹,都有自己引以自豪的英雄人民。秦文明不是华夏文明的全部,六国文明遗产也是作者极力赞美的对象。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大秦帝国的成功在于大力招揽天下人才,广泛吸收列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她的文明功业是包括老秦人在内的全体华夏族群共同创造的!

  “《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没有新的文明史观,就没有这部作品。”

  “《大秦帝国》的基本价值,是对中国文明正源的生成做出了历史展现,对中国文明史最为重要

 而又最被扭曲的一个时代,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恢复了历史的真相。虽然她不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但

 她提出了文明史上的基本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孙皓晖

   可以说,如果没有历史主义的文明史观,作者不会写出如此格局宏大气象万千的作品。正是这个创作理念上的不同,造就了《大秦帝国》的独特风貌,也导致了许多话不投机的争议。

           《大秦帝国》具体写了些什么

  在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明寻根)以及选择历史素材的标准(历史主义文明价值观)后,让我们回到的另一个话题——这部书具体写了些什么?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

  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

巨大精神支柱。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这是作者自己的说法。

  而在我眼中,《大秦》是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国兴亡录——这也是我对这部历史小说的根本认识。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是战国版的《大国崛起》。故事从秦孝公时代开始,那个封闭贫弱的西部诸侯,求变图存,从弱到强,称霸天下,一统华夏,最终骤然毁灭殆尽——这就是秦国兴亡的全过程。《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每一部故事都是大国崛起的一个步骤。变法改革廓清内政,开展外交战(连横)打破列国的封锁,勤修战备大举军事扩张——这是弱国振兴的经典套路。然而,强力崛起的大国绝不会始终一帆风顺!世上从来不止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这就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天下大争格局。强敌的并立,内政的隐患,国土资源开发不充分,经济基础脆弱,列国联手进逼,国风不正民气萎靡等主客观因素,轻则影响大国争雄的步伐,重则导致国家的衰败沉沦!这些国家与文明要经历的所有磨难,要面对的所有挑战,都在小说中有充分的展现。着眼于国家文明的全面竞争,而不是重复宫闱密事官场阴谋的老套路,是《大秦》与诸多历史小说最鲜明的区别。

  《大秦》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民生、思想文化、古代科技、风土人情等角度,对秦与六国做了全面深彻的对比,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现了大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也因为其涵盖的内容丰富,被一些读者称作“战国社会百科全书”。作者笔下那些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鲜活故事,拉近了我们与那个远去的时代的距离。假如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刻意去寻找批斗对象的话。我们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许多人们早已陌生的内容。

  从大处看,该书将战国时代的格局变化梳理成了一条简明的线。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之后由弱变强,六国在时代大潮中先后由兴转衰直至灭亡。几乎每一部都从天下格局的变化来看待秦国的发展形势,并通过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揭示当时秦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行动。例如邯郸之战是秦国从巅峰摔倒谷底的一个惨痛教训。以往的作品,老是将注意力放在吕不韦赵姬嬴异人之间的三角恋情中(这个内容在《大秦》里也有涉及),而忽略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与国家发展需求这主要矛盾。《阳谋春秋》填补了这块空白,较为全面反映了秦国在低谷中如何复苏的经过,还特别将商鞅与吕不韦的施政方略作了深入对比。

  从细处看,小说里包含了大量的各类知识。历史典故、农业生产、商业活动、风俗习惯、礼法制度、国家法令、先秦军事、实用技艺、水利工程、天文地理、阴阳卜卦、诸子百家、部族民族、地域特色、器物名产、古代游戏、民谚格言等等琐细的知识点都有涉及。想必熟悉《大秦》的朋友,对小说中的伺潮鸡、禹余粮、工布剑、天子方金、即墨老刀币等物事还有印象。原著常常大段大段的交代知识背景。除此之外,作者还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物候变化特征融入了场景描写中。在各色人物的对话互动中,细心的读者也能找到不少行业与地域的特殊讲究。例如古代船夫与水工的一些行规与工作特点,穿插在某些情节的过渡部分中——这些都带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批评恰恰集中在这些知识性内容。据我观察,一部分批评真的是错误或过时的说法,另一部分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老话说得好,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尽管如此,在同类作品中,几乎找不出像《大秦》这样大量糅合知识性内容的历史小说了。

  从政治生活看,书中没有回避阴谋伎俩,但以阳谋政治观与事功精神诠释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据史书记载,商鞅在游说时先几次用其它学说试探秦孝公,在得知秦孝公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才最终面陈强国之术。故而班固说商鞅是“挟三术以钻孝公”的投机者,直到今天某些人仍然据此认定商鞅是见风使舵的政客。然则,孙先生在写这段故事时,却有不同的说法——“推行王道礼制,未必需要国君与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国君不阻挠即可。而推行法制,则必须要国君支持,而且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君臣始终要同心同德,否则,法令难以统一,变法难见成效。(摘自《黑色裂变》)”结合韩非子在《孤愤》、《说难》等篇中论述的法术之士(变法者)命运来看,商鞅的试探实际上是“良禽择木而栖”,完全符合战国士人“合则留,不合则去”的独立自主精神。说到底,世人只知道变法有很多困难艰辛,但对这些艰难并无直观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在书中对变法过程所作的透彻解说,理当引起当今所有关注改革的人深思。

  从实践角度看,书中细致地整理了诸位精英们的做事方略。如《国命纵横》中苏秦张仪对天下大势的准确判断与智计百出的游说之术。又如《阳谋春秋》中,吕不韦圆融灵活的运筹手段。又如《铁血文明》中帝国群英各有千秋的做事方略,李斯善于统筹安排抓纲带目,王翦大智若愚在持久对峙中耐心寻找战机,王贲蒙恬善于寻找出奇制胜的思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荀子的“积微速成”说(作者在2006年春节还曾为此写了篇贺岁文)。所谓“积微者速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能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的人,反而能更快的成就大功业。也许,这些大才成功经验不完全适合我们这些平凡人,但荀子的“积微速成”说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大秦》充满了奋发惕励的进取精神与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书中许多人物都是悲剧收场,这也是历史的真实结局。但长久以来,人们只看到他们怎么死,却没有好好了解他们怎么生。英雄本色,名士风骨,是原著中经常出现的字眼。刚柔并济百折不挠是为英雄本色,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是为名士风骨。先秦人的生活也同样多有曲折不顺心,但他们在乱世大争之中,不仅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张扬着强烈的事功精神。他们挥洒着生命豪情,虽然结局留下遗憾,但人生已经没有悔恨。人生在世,当活出自己的本色风采,这就是该书所赞美的生命价值。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小说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了。

  她不是教人做奴隶的书,也不是美化暴政的书,而是一部全面展现先秦时华夏族群求变图存创造历史的书,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国兴亡录!特别强调,我对这部小说的总结,不是绝对真理,只是可供参考的一己之见。在看了以上内容后,假如你对这部巨著有兴趣的话,我得先说一声:能在种种激烈复杂的争议中保持对该书的喜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的阅读兴趣因为各种批评意见与小说中的错误而动摇,最终失去了深入了解此书思想精神的耐心。其实,你不必记住《大秦》里面虚实浑融的史诗故事,只要记住这部精神本位的大国兴亡录——只是在向世人讲述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孙先生也曾对书友讲过,喜不喜欢《大秦》不是关键,关键是能通过此书引发读者对华夏文明的关注与思考(非原话,但大意无差)。这样,就足够了……

                  后  记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大秦》那些争议的题外话。

  《大秦》第一部中有句话叫“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这句话堪称原著中十个最经典的语句之一,也代表着孙先生对待批评的态度。所谓“非秦”,指的是就事论事的善意批评,这样的事哪怕是最倾心原著的资深读者也做过不少。所谓“卑秦”,指的是动辄诛心的恶意攻讦。例如有人将这部作品定性为替暴君暴政唱赞歌的书,称作者写书是为了鼓吹法西斯让人民永远保持奴性,并以“社会良心”的名义大加挞伐——这大概是“卑秦”的最高发展层次。呵呵,事实如何,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后面的内容中也将进一步剖析这部作品的精神实质。

  数年来,我反复审视这部看起来很激情四射的作品,感受到的却不是所谓法西斯军国主义式的血腥狂热,而是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艰辛历程。看惯了网上关于《大秦》的口水仗,我不由感叹,他们中的不少人看似侃侃高论,实则没得疗效,姿态再高,也只不过是在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持自己脆弱的心理平衡(大约还有些许自尊)。因为,上述内容是国家民族复兴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是姓资姓社还是信民主信华夏,无论未来走哪一条路,任何一方都脱离不了这些课题。然则,他们似乎更喜欢根据对某种思想一知半解的迷信,不断地讽刺、挖苦对方,扯来扯去到头来看不出一丝所谓“社会良心”的凛然正气……

  为抗战史研究贡献良多的作家萨苏先生,对这种现象有很中肯的点评——“网上这种结论下的轻率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为了表达自己的正确,用词必要十分激烈,与证据推论之可靠性恰成反比。也许,我们的网友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措辞强烈一些。而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网络表达习惯……

  也曾见到一些朋友,明明推论的过程是错误的,比如有一次见到一网友说某人居心叵测,因为他和某人说过某某话。后来证明这话并不是那人说的。结果,这位网友不但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反而继续”某人居心叵测“的观点,并忙着再找证据。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不过是让大家明白他不过是只要打倒某人就是。这就更等而下之了。

  但是,如果想让网络世界更有建设性,还是应该更认真一点,更负责任一点吧。花了时间上网,总是有收获才好,若仅仅为了发出激烈的语言,声音提得高了,朋友也就变少了,自己也少了吸收的机会。”

  我个人很赞同萨苏先生的看法。

  韩非子曰:“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但是,大家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对事论理就行,何必动辄诛心?诚然,这部历史小说的缺点非常多(我在后面会有一篇比较系统的分析),但批评《大秦》的缺点完全用不着那样猥琐轻率浮躁,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说事论理。“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这句话对所有希望平等交流的朋友不无借鉴意义。任何非《大秦》者,无论意见是否中肯,都是一面值得尊重的镜子;任何卑《大秦》者,也是一面镜子,不过是哈哈镜。哈哈镜照出来的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以哈哈镜中的扭曲形象去品评事物,得出的也必然是扭曲的结论。呵呵,相信所有明锐的朋友,都会清楚该做一面什么样的镜子……

                    ·全文完·

 
 
上一条:人文良知 职业素养 论战气度
下一条:雪意把酒话秦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求贤令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相关链接
陕ICP备18004026号 至尚互动
大秦帝国官网,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秦帝国》电视剧,作者孙皓晖,大秦帝国官方网站,秦文化产业,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西安临潼大秦帝国影视基地,大秦帝国连环画,曲江旅游|西安至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至尚互动)|Zenith 至尚视觉 策划/设计制作